红螺寺座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想进入寺庙山门要经过这样一个石坡路,当地人称礓嚓子。红螺寺为什么不修成高大的台阶,而修成这样的斜坡,这有几种说法,一是皇帝说,如果是高大的台阶,不便皇帝车轿的行走,所以修成这样;二是广长舌说,广长舌相是佛身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又称广长轮相、长舌相、广长舌、舌相,这种舌相有两种表征:①语必真实。②雄辨无碍,能折服任何人而没有人能超越他。因此,佛教称门前的台阶为广长舌,也就有两重意义:①本寺弘传的,是佛祖的真正法理,句句诚实,没有虚诳。②本寺秉持佛法,普度众生,犹如佛出广长舌,泽被众生,光照世界,无苦不度,无生不化。
山门
红螺寺门前的广长舌,巧借自然地势,建成一条坡度25?、宽二丈、长五丈的坡道,路面不造台阶,而以石条凿出反齿铺成坡,而使其外观更接近舌面的造型,形象地表现出广长舌相的特征。这种广长舌的设计形式和形制规模,是最能准确表达佛教精神的造型语言,在国内大小寺庙中都不多见,因此它成为了红螺寺的建筑特色之一;三是恭敬说,人们在走这条斜坡路时,肯定要弯腰低头,表达了对佛祖的恭敬之情。 佛教寺院的外门或正门,被称作“山门”,这是因为寺院大多建在山林中的缘故。山门一般为三门并立,习惯称“三门”。为何要“三门”并立呢?三门是为了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佛教认为,入佛门就是入三门,入三门就是入三解脱门,入三解脱门就是入涅槃门,其中寓意显而易见。作为寺院的门户,山门是佛界和俗世的交界处,它以三门并立的雄姿出现在僧俗面前,显示了佛门的神圣不可侵犯。
红螺寺有着16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上它曾经叫过大明寺,明正统年间(公元1437年),皇帝来寺降香,在这看到佛顶放光,龙颜大悦,特亲笔赐写“护国资福禅寺”的寺名,镌刻于寺庙山门上保存至现在。但因红螺仙女的美好传说,红螺寺这个俗称传的越来越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