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城在明代主要是作为屯兵和操练士兵之用。据《临榆县志》记载:“宁海城在南海老龙头北,周一里有奇,高二丈奇,门二居西北二方明巡抚杨嗣昌建,设龙武营于此。”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一役后,英国侵略军根据《辛丑条约》而建兵营于宁海城内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撤走。时光的流逝,战火的摧残,宁海城已残破不堪,至1988年得以恢复。在清理遗址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掩埋在沙土下10米深处的遗址走向,及西门的内瓮城和部分出土文物。根据原城池的建筑用材以毛石垒砌,黄土夯筑的特点判断,可更确切地认为此城为明初所建。出于军事防御上的要求,宁海城只在城西北各开一门,城门上各有箭楼,西门内侧围以瓮城。内瓮城的设置大概是为了防止蒙古部落可能从南海绕过入海石城而转攻西门的考虑。这座半圆形的三合土建筑高5米,长59米,夯土厚15公分。其建筑结构在古代城池中实属罕见。史志中尚无记载,是研究明代防御工程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为了让游人能更好的了解明代城池的修筑方法,山海关文物部门专门将瓮城内侧一面的夯士墙保留下来,用玻璃罩上,防止风化,以利游人观览。
宁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