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境内 >> 景区 >> 山东博山
 青龙山简介

青龙山

青龙山

 

  青龙山在博山源泉镇政府驻地南五华里处,与泉河头村隔河东西相望。《续修博山县志》载:“青龙山,县东南五十里,淄水东涯,中有青龙洞,下即泉河头。”孙中山战友博山籍民主革命人士蒋洗凡有诗云:“一山飞峙大河东,疑是蚊龙游太空,滚滚源泉流不尽,水光山色画图中。”形象地描绘了青龙山的主要特征。

  青龙山南北走向,是淄河东西两股支流的交汇点,海拔404米。青龙山断层,淄河地堑,构成了这里复杂的地质,因此地下水涌出地面形成大泉。自明朝以来泉河人即重视绿化,山上植物茂密,山顶以侧柏为主,山腰多为混杂林。山下的上下二龙湾是淄河上游最大的自流泉,流量为淄博第一。泉河人早有利用泉水养殖蒜黄的传统,八十年代又从国外引进了优质鱼种虹鳟鱼,使泉河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明朝万历年间泉河村有位乡绅名赵端,为人善良,喜欢山水,常去泉边喝酒、赏泉、下棋。传说赵端饭酒时总爱放两只杯子,两双筷子,他喝时对面的酒杯也干;他吃时对面的筷子也夹菜;酒饭后又有个看不见的人在和他下棋。许久之后的一个夜晚,赵端做了一个梦,一个自称龙王的老者,表示为了感谢他的热情招待,要与赵端交友,许诺他家如有红白公事,需要窑货时可写个条子放进龙湾,所用之物必定如约而至。赵端一试,果然灵验,而且都是皇宫中的用品。日后为答谢神仙,赵端出资重修了庙宇。这个传说给泉河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也引得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使旅游业成为泉河村的经济支柱。现在,依托青龙山,泉河村又建起了人工湖,立起了橡皮坝,新修了泉河桥,几十家饭店修葺一新,迎接八方来客。

  青龙山在明以前就有建筑物,到明万历年间形成规模;至清乾隆年间形成现在的格局。战乱、大跃进、文革等运动之后损失惨重。改革开放以来,泉河村为振兴旅游业,重修了龙王庙、三官庙;新建了王母庙、大圣殿等,使泉河风景区真正成了“千里鲁中一明珠”。

  青龙山的庙宇从下到上依次是大圣庙、龙王庙、十大夫庙、三官庙、泰山行宫、观音庙、玉帝庙、白衣阁、无圣老母庙、历山老母庙、马师傅庙等。因山势陡峭,最上面的庙宇形如悬在半空;因地形狭窄,所建庙宇都小巧精致;庙与庙之间衔接非常紧凑而合理。只有大圣庙,另辟溪径,独处一地,显得与各路神仙格格不入,最值得称道的是淄博美术陶瓷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冯乃藻先生所塑孙悟空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

青龙山景色

  青龙山上的石刻文物有以下几处:

  1、狮形兽一对。在青龙山庙入口处,石灰石雕成,似狮,名“猃狁”、“狻猊”。

  2、王谦志撰文碑。此碑名“新建白衣庙碑”,撰文者王谦志,字元吉,清康熙举人,与赵执信同学。

  3、三官行宫碑。此碑在三官庙前,乃本山所存碑碣中最大者,立于明万历年间,为乡绅赵端主持修建三官庙的自叙。

  4、透龙碑。即《创建皇宫记》。此碑在三官庙东侧石崖上,系摩崖碑,刻于康熙三十六年。传说用手抚摸此碑,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因游人长期手摩使碑面光滑如镜,天晴气爽时,对面的远山皆可在碑中成像。

  5、八柱亭。建于该山悬崖上的青龙洞洞口,为该山的最高景点,建于清道光十二年。

  6、赵执信撰文碑。碑在青龙洞口南,是博山不多见的赵执信撰文碑,立于清康熙五十四年,由赵执信撰文作序。

  7、山顶古石墙一段。宽1-1.5米,高0.5-1.5米,长约300米。有人说是齐长城的一条复线,尚待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