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将军墓安放在小赭山南坡半山腰,占地100多平方米,墓地正面对着大赭山,墓地背后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墓前有宽敞的神台,墓穴为圆形混凝土结构,直径约5米,高2米,墓前竖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碑上镌刻着“戴安澜烈士墓”六个大字,为前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题写,字体苍劲有力。
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是我国抗日名将之一,安徽无为人,1904年出生于无为,出身贫寒,幼时读私塾,少年时在芜湖求学。1922年初,投笔从戎,由于作战勇敢,得到不断提升,后被保送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屡建战功,被晋升为团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戴安澜时任国民党七十三旅少将旅长,在平汉铁路的漕河、彰德等地,屡创日军,尤其是在台儿庄战役中,戴安澜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火攻陶墩,计取宋庄,为台儿庄大捷作出贡献。此后又任国民革命军第89师副师长、第200师师长等职。1939年冬,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率部队在广西大明山与日军激战于昆仑关(位于广西南宁市东北宾阳县附近),戴安澜率机械化师担任正面反攻,击毙敌酋中村止雄少将,全歼日寇6000余人,首克同兴堡,戴将军身负重伤,仍英勇作战,荣获奖章。
1956年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戴安澜将军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戴安澜烈士墓在“文革”期间(1966-1976)曾遭毁坏,1978年以后多次修葺。1996年8月,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将戴安澜烈士墓列为“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10月,市政府又公布戴安澜烈士墓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市政府拨款对墓地进行修建,并于2004年5月在墓前立碑公示。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07年8月戴安澜烈士铜像又在园内塑立。
戴安澜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