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境内 >> 景区 >> 银山塔林
 古佛岩洞简介

古佛岩洞

   在银山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石刻的弥勒座像,这里就是古佛岩。明末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光绪昌平州志》对它均有记载。这里刻化的是弥勒佛化身的形象。弥勒梵语称“Maireya”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姓氏,译为汉语是“慈”的意思。他姓弥勒叫“阿夷多”翻译成汉语为“无能胜”。据说,他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的劫波利村,他是侍立在佛祖身边听法,先于佛祖圆寂。佛经上说弥勒圆寂后成为了菩萨居住在兜率天(藏语称为甘丹),兜率天是一块乐土,那里有500亿座仙宫(地球上的人每人平均可分到九座还多)金银铺路,人们不用为吃、穿、住、行等伤费脑筋,因为在那儿道路两边就出产一种香米,吃一粒就可以饱一天。僧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超前的,据佛经上说,在兜率天人们如果想上厕所的话,地面就自动裂开一个缝,等解决完个人问题后,地面又会自动合上。佛经上说,56亿7千万年后,弥勒将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成为那个时代的佛祖。所以民间又称弥勒为未来佛。在寺院的大雄宝殿中弥勒眼观鼻,鼻观心,面容庄重严肃。而我们眼前的佛像则是一个笑口常开的汉传佛教中和尚的形象。您看他坐在地上,左手持念珠,右手放在右膝头,我们说一个人胖,形容是双下巴,而眼前的这位弥勒已经胖成了三下巴。他满眼喜气,笑看世间。他本是五代后梁时期在浙江奉化岳林寺出家的僧人,法号叫“契此”。当地老百姓又送给他一个外号,叫他“长汀子”。他是个孤儿自小就在岳林寺出家,因为聪明、好学所以佛学理论十分深厚,深受师傅的青睐,长大后师傅就让他上街去乞求施舍。无论冬夏他总是穿一件破的棉布袍子。把施舍来的东西放在一个布袋子里,所以人们又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布袋和尚到了寺里就把东西往地上一倒,人们都说他有一些疯疯颠颠的。但他预报天气却非常的准确,下雨天他就穿一双湿的布鞋,如果是晴天他就穿上一双干的木鞋。所以老百姓一看他穿鞋便知道天时的好坏。他预测人的吉凶也很准。契此和大街上的孩子们相处的也非常好,经常在一起嬉戏玩耍。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的一天他在岳林寺的东廊下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四句话后就圆寂了。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他是弥勒的化身。就把他的肉身葬在岳林寺以西二里的地方。以后,又在他肉身安葬的地方建起了弥勒庵。在北京潭柘寺的天王殿外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就是他的写照;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中是这样描写他“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散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极乐场中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和尚。”在我国历史上,盛唐时期武则天称帝也有赖于弥勒思想作为舆论工具,而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弥勒又有了新的职业,许多次农民起义都以他作为号召。不仅如此这位布袋和尚还是我国青帮、红帮、一贯道等封建帮会的祖师爷。东传进入日本后又被尊为七福之神。高达七十一米的四川乐山大佛,就是唐代开凿的弥勒造像。在藏语中称弥勒为强巴,蒙语则称为麦达拉。我国最大铜制弥勒造像就在西藏的扎什伦布寺。耗用黄铜二十三万斤。据说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就曾带去了一位布袋和尚,藏人称之为“阿看”。在藏语中阿看有舅舅的意思。

古佛岩洞

相关景区
景区类型:历史圣地,山岳
景区位置:华北地区-北京
景区资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最佳季节:夏季,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