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境内 >> 景区 >> 武侯祠
 大拜殿简介

大拜殿

  

  大拜殿为历代祭扫诸葛亮的主要场所,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之一。由拜殿和大殿两部分组成,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长15.8米,高8米,青石铺地,前筑月台。拜殿为卷棚式建筑,大殿为单檐歇式建筑,二者浑然一体。殿内雕梁画栋,檐檩、斗拱、额坊、雀替等均饰彩绘,脊饰走兽仙人。飞檐翘角,下悬金铃风铎。大殿暖阁中的泥塑诸葛亮像,两扇纶巾,身披鹤氅,端坐凝思,展现了包藏万机的“韬略宗师”风姿。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配享左右。诸葛瞻(227— 263年),字思远,工书画,强识念,曾拜羽林中郎将、尚书什射、行都护将军。景耀六年(263年)与其长子诸葛尚俱捐躯绵阳沙场,瞻阵亡时仅三十七岁,尚则不足二十岁,后人感其三世忠贞,共祭一堂,塑像享祀。大辞殿匾额、楹联高悬低挂,琳琅满目。大殿门额挂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书“隐居求志”匾及乾隆二年(1737年)陈仲荣书“儒者气象”匾。此外,“莘野高风”、“遗风伊吕”、“勋侔伊吕”。“第一良才”、“舜业尹功”、“惠我无疆” 等匾额均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生平功德。

 

  拜殿井柱有抱柱联:“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染父千裁风云起卧龙。”“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大殿门柱有一趣联烩炙人口;“心在朝廷愿无论先生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可证襄阳南阳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作者顾嘉蘅为湖北东湖人,清道咸年间曾五任南阳知府,仰慕诸葛大名,在任期间,极力维修南阳诸葛躬耕故乡和观园,为了不开罪于襄阳父老,才撰此耐人寻味的对联。

  大拜殿墙壁历代过客骚人、文人学士讴歌诸葛亮的诗赋或凭吊祭文,中有明《驸马特祭碑》,殿前及院内碑廊有明《敕赐忠武庙规祭品祭文檄》碑、《重修大拜殿卷棚并塑三清神像四尊序》、《诸葛武侯祠立会建祀》等二十余通明代碑刻,反映元明以来武侯祠维修经过及祭祀诸葛亮之隆盛。据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帝王庙,名臣从祀,诸葛亮位列三十七人之一。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敕赐门额“忠武”与祭品,并明确规定每年春秋二祭武侯的庙规,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义遗驸马都尉即景和到南阳武侯词特祭诸葛亮。春秋二祭为龙岗盛祀,尤其是每年八月二十八日孔明忌日,正值臣龙岗上丹桂飘香,满院薄掘清香随风飘荡,人们偕伴瞻游,络绎不绝。卷棚北侧为楷书《出师表》碑房,内陈明正德年间宛郡痒生李中虚所书前后《出师表》,楷书工整,笔力精到。历代文人志士都给《出师表》高度评价,陆游有诗赞曰:“出师一表千载无。”南阳民间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之说。卷棚南侧为清“武乡侯传”碑亭,门额“其人斯在”匾为清道光辛卯(1831年)任守素所题。

  大殿北侧碑廊内陈列传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涩势康酒,奔放淋漓。丞相撰词,名将手书,实为难得。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大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大殿南有古揪、银杏和千年古柏,虬枝茂叶,苍老挺秀,似巨人守卫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