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峰卢是冒襄晚年居住的地方,位于水绘园景区西北角。
清康熙十六年的春天(1677丁巳),族人谋夺家产,告发冒辟疆涉及清初三大案之一的“通海案”,家族内亲之间,为家产的相互争夺,更可以目为人伦亲情的坠亡。易代之时的兴亡之叹比起骨肉相残,后者可能比前者更为刻肤痛切。经历家难之后,更加坚定了冒辟疆终老丘园的思想。年近古稀的他在负葬九十老母之后,被迫在水绘园西侧构筑匿峰庐。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昔日的田园风光已经荡然无存。今人为了缅怀这段历史,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的内容,在原址上恢复了匿峰庐、清水阁、水槛草亭、容安草舍、虞美人花田、罗树庵……诸景。游人信步其中,这里土冈平缓,有茅屋草舍,有小桥流水;清代文人雅士皆称“匿峰庐”为伏虎、凤雏隐居之地。其东借水绘之景,与冒氏当年鼎盛时期所构筑的水绘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沿匿峰庐北行,则是容安草舍。“容安”一名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同样取渊明“容安”一词作为小轩,但未能如愿,成为终身的遗憾。时隔几百年后,冒辟疆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也用“容安”一词给自己匿峰庐中的草堂命名,可见他是非常欣赏陶公渊明。在经过种种灾难祸福、荣衰进退之后,其内心之中始终持守着一种自然的定力,没有被世态迷惑,这正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在“无常”面前,他正是以这种达观的精神实现了人生精神上的真正自由。他不认为贫穷是一件令人悲哀不快的事,他深知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在他的心灵深处能与陶公渊明相通,从而真正达到了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游人每至此草堂,俯仰之间,无不有今昔之感。由容安草堂北望,雉堞俨然,罗树庵前的虞美人花田依偎其下,如带飘动,柔情万种,散发着幽古的芳香,成为一种奇观。如今的匿峰庐已经辟为如皋长寿博物馆。
匿峰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