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临淄齐国故城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在临淄辛店镇以北十五华里。 西周初年,周王朝大封宗族勋戚,封姜太公(姜尚)于山东北部地区,建立了齐国。它是周王朝分封下的一个东方诸侯大国,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历史阶段,临淄是它的都城。临淄是我国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自公元前九世纪五十年代姜氏第七代国君献公由薄姑(今山东桓台田庄一带)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为止,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长达六百三十余年之久。
故城位于今临淄县城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南至西关村南,西依系水(即今泥河),东临淄河,故名临淄。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南北近九华里,华西七华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廓城;小城衔筑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四华里余,东西近三华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总面积达六十余平方华里。
城墙残垣部分尚存,是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有的地方高达五米,且夯痕依然。城墙均依其地形而筑,多不取直线形,东、西沿河岸蜿蜒曲折,有城墙拐角24处,小城墙基宽一般在20-30米,最宽达50-67米。大城墙基宽都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两城周长约42华里。《齐记》云:齐城有十三门。见于史书记载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未记确切方位,后人说法不一,比较肯定的有西门曰:申门、雍门。广门为大城的东门。现已探明十一座城门遗址,其中小城五座,大城六座。门道宽度都在8.2米以上,最宽者达20.5米。
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多与城门相通,已探明十条主要交通干道,其中小城内三条,路宽一般为6—8米,最宽者17米;大城内7条,路宽10米、15米、20米不等。城内排水系统,布局合理。现已发现四处排水道口,建造精巧,把天然河流、城壕(护城壕)和城内河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水网。城内原来地势起伏,断垣残迹,比比可见,文化层深厚,已发现有冶铁、炼铜、铸钱、制骨等四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大城东北部的“韩信岭”高地,曾发现过西周晚期的文化层,是故城内文化堆积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这里的河崖头村下及村西一带,是西周到春秋时期齐国贵族的墓地,已探出大、中型墓葬二十余座,其中一座“甲”字型石椁大墓周围拥有规模宏大的殉马坑。故城内外,还有众多的宫室台榭基址。桓公台坐落于小城内,与小城北门外的晏冢南北对应,其周围是大面积的宫殿建筑基址。大城南部有韶院村,是相传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
临淄齐国故城虽然延续时间很长,但仍然是保存较好的我国东周时期的一座大城市,地上地下浩繁的文物古迹,是我们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见证,对研究我国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气候特点
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燥度1.05-1.32,属半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盛行偏北风,雨雪稀少,寒冷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少雨多风,干旱发生频繁;夏季高温高湿,降水集中;秋季降水锐减 。
开放时间
夏季8:00-17:30
冬季8:00-17:00
联系方式
地址: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张皇路7号
电话:0533-783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