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生糟坊与三白酒】
相传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公生糟坊
高公生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其中三白酒为主打产品。
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谭已积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开盖,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很少能再看到过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在公生糟坊,你可在观赏酿酒过程之余,亲口品尝一下“三白酒”的醇香美味,还可以购一些回家,把乌镇的风情、美酒连同美好的回忆带回家中,留待日后细细品味。
【染店作坊】
“宏源泰”染坊,毗邻高公生酒坊,以乌镇民间传统布料----蓝印花布为展示对象,深受众人喜爱。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田埂头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如一枝独秀,毫不张扬地,却又绵绵不尽地散发着永恒的清香。旧时,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袄、帐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
蓝印花布作坊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纹样设计、刻花稿、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并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表演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一路看下来,你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来的,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
蓝印花布作坊正门
【布鞋作坊】
布鞋作坊许多城里人,大概与布鞋久违了吧?皮鞋风光、高档、体面、气派,但穿久了,不免憋气。布鞋呢,现在是难登大雅之堂。但它通气、舒适,有种踏了实地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家里都备有一双布鞋,休息的时候便换上它,感受一份“土气”的舒适。因此,城里的小摊上也时有布鞋卖,但大多不是千层底的,穿不了几天。乌镇的布鞋就绝对是正宗的“土气”,千层底,还钉上前后皮掌,地面有点湿,不怕。布鞋作坊就做这样正宗的布鞋,参观完制作过程,不妨买上一双,绝对不会后悔的。
【藤作坊·竹器店·箍桶作坊】
藤作坊·竹器店·箍桶作坊这三个作坊在一幢楼里,制作的都是农家和居民常用的家具和农具。有些小件如篮子、笔筒等有一定的工艺性,质朴清新,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很有意味。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产品现场制作,等上一会儿,就可完事。这样有意义的旅游产品看来人人都会喜欢的。
【丝绵作坊】
丝绵是乌镇的传统产品,江南一带名气极大。丝绵的制作方法均为传统的手工操作,一般选用蛾口茧和同功茧。制作丝绵时,首先将蚕茧煮熟后浸于清水中,然后取出茧中的蚕蛹,把茧壳剥开扩松,绷套在拳头上。等绷到五六层后。扩成袋形,套在一只特制的半圆形的竹弓上,洗干净后取下,用线串挂起来晾晒,干后即成一只只洁白如玉、如弓形的绵兜了。把绵兜扯成薄薄的一层层,那就是丝绵了。
【刨烟作坊】
刨烟作坊就在丝绵作坊的旁边。乌镇的晒红烟远近闻名,其烟丝是刨出来的。新鲜烟叶用烟片夫子夹住;经过暴晒后,会呈现出亮红的颜色,并有浓郁的烟香。刨烟时,将几十张烟叶码压在一起,紧紧固定在呈斜面的刨床上。刨刀的外观与木匠用的刨子类似,但刨肚要大得多,以容纳刨下来的烟丝;刨对长约六七十厘米,宽约30多厘米,像一条微型的船。刨时为了润滑,往往要上油,同时也使得烟丝油亮润泽,外观上好看得多了。
在刨烟作坊里,这一套工具都被原原本本地陈列着,并有专人表演刨烟。游客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亲自体验一番。
【瑞木轩】
木雕作坊,有艺人在此表演木雕艺术,其作品细腻精致,古朴典雅,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糕点作坊】
糕点作坊乌镇糕点以姑嫂饼最有名,它油润麻香,入口酥松脆糯,咸甜适中,不腻不寡,充满乡野滋味,但不粗砺。
姑嫂饼在乌镇至少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了,在清乾隆年间乌镇同知董世宁原修、卢学溥续修的《乌青镇志》卷二十的“土产篇”中有它的“传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游客在糕点作坊可一边观看制作工艺;一边品尝姑嫂饼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