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境内 >> 景区 >> 东四清真寺
 东四清真寺简介

东四清真寺简介

 

  概况

  东四清真寺位于东四南大街路西13号,又名法明寺。该寺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明代后军都督同知陈友捐资重建,并由明景泰帝敕题“清真寺”门额。据载,当时清真寺门前有坊,坊前有白石桥,石桥外大街东立有照壁。

  现存清真寺大门为民国三年(1914年)改建(一说 1920年改建)。寺门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绘旋子彩画,硬山顶灰筒瓦屋面。明间设板门,出前后廊,后檐柱明间设屏门。大门内为一竖向院落,左右有砖砌的近代式厢房,带壁柱和女儿墙,南北两厢各一小间和六大间,浴室在北厢房。二门为过厅,面阔五间,前后带廊,廊子为砖砌券洞。 二门内为一小院,北有三间平房;院西有一垂花门,门南北有带漏窗的平顶走廊,此处原为邦克楼(宣礼搂)部位。邦克楼是一座二层方形攒尖顶建筑,为招呼回民群众做礼拜而设,它的铜宝顶直径约2尺,上铸阳文“成化丙午年造”,现存放在大殿前厦内。该楼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于清光绪年间毁于一次地震(有说是毁于火)。

  垂花门内是一处开阔的正方形大院,为该寺主庭院。主要建筑为礼拜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角设擎檐柱,灰筒瓦庑殿顶。殿前带卷棚式抱厦,抱厦面阔三间,进深四檩。殿内屋架露明,遍施旋子彩画,柱子满饰贴金缠枝西蕃莲图案,殿内可容纳五百人同时礼拜。大殿的前半部为木结构,后半部为穹窿顶结构的无梁殿。无梁殿面阔三间,外形为歇山式,内部以三座拱门与大殿相通。无梁殿各间之间有厚重的隔墙,隔墙上各开有券门两座连通三座拱门。此殿共有大小券门七座,正面的三座拱门门额上刻有精致的《古兰经》经文,为国内其他清真寺所少见。在大殿的抱厦内南端立有一座明万历七年(1579年)的《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碑身高91厘米,宽67厘米,下有须弥座,碑阳为汉文,记叙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事迹;碑阴用阿拉伯和汉文刻“理木无极”四字。主院内南北各有五间配殿和三间配房,均带前廊。配殿及大殿均为明代建筑。在南配殿的资料室里,保存着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本元代时的手抄本,文字精美,保存完好,被视为国宝。此外还有埃及国王赠送的图书等许多珍奇异宝。该寺原来规模很大,相传南至报房胡同 北抵东四西大街。在大殿的南、西、北有许多房屋,原为寺内小学使用,如今殿后的一片空地即为当初小学之操场,西有一排教室,教室南侧为教员休息室和办公室。此后隔一狭窄胡同,又有许多间教室。民国十五年(1926年)该寺内又创办了清真寺中学校,十八年(1929年)私立达成师范学校由山东迁京,即以该寺为校址。而后又在此建福德图书馆,大殿南侧原有一西式砖楼,面阔六间,即是福德图书馆。殿后西北角,原还有一西式大礼堂,是回民群众俱乐部。现大殿以西、以南的建筑(学校、图书馆、俱乐部等)全部拆除。国家1974年和2003年拨款将寺修葺一新。院内树木葱笼,宁静肃穆,现为北京伊斯兰教协会会址,也是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会礼的地方,寺内阿訇除每日主持正常的宗教活动外,还为外籍教徒举行婚丧的仪式。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特点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开放时间

  全天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13号。

 

相关景区
景区类型:历史圣地
景区位置:华北地区-北京
景区资质:省级风景名胜区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导天下奇观 游世界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