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寺简介

飞来寺

  来寺为岭南著名古刹,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20年),距今巳有1400多年历史。古寺在北禺半山中。宋大观后,为方便老弱善信进香礼佛,于江边另创殿宇,最初的殿宇很小,建在今方丈楼的地方。

飞来寺

  到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大规模扩建,因而成为岭南巨刹。时人称梁代建在半山的为“旧寺”,也叫“飞来禅寺”;称元代在江边扩建的为“新寺”,也叫“飞来寺”,总称为“清远峡山寺”。两寺原出于一僧座主管,不分门户,游寺者轮流参拜,香火同样鼎盛,历代重修,新旧兼顾。飞来寺除江边寺庙与半山的旧寺外,还有多处引人入胜的景观,从而构成飞来峡风景区中一片自成体系和相对独立的风景名胜区。 飞来寺内的主要风景点有:江边寺庙、临江台石(秦将钓鲤台石、东坡钓矶石、中宿分潮石、葛坛炼丹石、达摩谈经石)、九级瀑布、慈云殿、峡山亭台与奇径、第十九福地、归猿洞等。

飞来寺一角

  飞来寺在飞来峡北岸,依山傍水,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汉景帝时被道教徒列为全国策十九福地。历代名人墨容,如唐代李翱、韩愈、张九龄、沈佺期、宋代苏东坡,朱熹,元代郭孝基,明代海瑞,清代屈大钧、袁枚等都慕名前来、留下不少碑刻及摩崖石刻。

飞来寺大门

  飞来寺传说

  从前,飞来峡本是一座完整的大山,孤危兀立,挡住北江大河的去路,阻碍着南北交通,使中原的先进文化不能传播到南海之滨,人民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困苦生活。

  到了太古时代,中原华夏族首领有熊氏,打败了蚩尤,降服了异邦,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炎黄世系,号称轩辕黄帝,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时,黄帝眷念南方尚在荒服,百姓未蒙教化。便派其庶子大禺和仲阳到岭南滨海地区,聚集黎民百姓传授耕田蚕织等生产技术,教谕读书识字,传播中原文化,使当地人民脱离游牧狩猎,刀耕炎种的原始蒙昧,组织文明社会。

  话说轩辕二子率领陪臣初、武等到众,到达南方,发现珠江两岸泉甘土厚,适宜耕种,便驱策五羊,来谷穗,与当地百姓一起建造五羊城,又名穗城,即现在的广州。他们开荒烧村,驱赶猛兽,一时烟焰冲天,吓得野兽到处奔跑,林木烧光,露出大片肥美土地,人民喜地欢天,就在此处开荒种地。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乔起巨大台风,烧荒野火又蔓延开来,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焚烧大地,直向北方卷去。沿途百姓的村庄也烧成平地。大禹兄弟连忙前往抢救,作法驱使大海浪潮,汹涌向北,冲刷出一条河流,使海潮北上,淹灭大火,抢救黎民百姓的房舍,牲畜等财产。大火蓬蓬向北方蔓延,海潮冲刷着河道向北伸展,正要与北方大江会合,最终扑灭火灾。忽然有一座孤危兀立的大山,接往海潮去路,眼看熊熊烈火越过山峰,向北方烧去,将造成更大的祸害。大禺仲阳兄弟立即运用神力,命陪巨初、武二将,手持神斧,向阻路大山劈去,霹雳一声,振撼大地,一阵雷鸣电闪,山裂岭崩,这座大山,当场被劈开两边,海潮当中冲入,穿透山谷,接通北方大江,一时波涛汹涌,巨浪凌空,把大火彻底扑灭了,一场弥天大祸也就此消除了。这座挡路大山被劈开后,自此,北江大河就在当中流过,使之成为险峻的峡谷。峡内奇峰壁立,夹峙江流,山水相辉,成为胜景。

  大禺仲阳与陪臣们在完成了造福黎民事业后,看到这里风景幽美,便在峡隐居,读书之余,优游山水之中,将峡内阮俞竹制成箫管,日夕吹奏自娱,引导百姓歌舞升平,以后成为庇护一方的大神。后人记叙黄帝二子开发岭南的功绩,说峡山是“帝子流风”,名之为《禺阳峡》,又因自二子驱潮扑火,斧劈峡山,伸延北江之后,海潮经常往返峡内,方便船舶交通。古籍记载:“二、五、八月,海潮至峡中,经宿返五羊。” 

  人们便在峡中海潮涨落处摩崖石刻《中宿》两个径尺大字,因此这峡又名“中宿峡”,后来峡中建立了“飞来寺”,又称飞来峡,至今峡内还有拜祀大禹仲阳和陪臣初、武的“帝子祠”。宋代文豪苏东坡南下广东,路过飞来峡。他听了大禺仲阳开辟峡山的传说,饱览峡山风光,惊叹其险峻和奇妙的形势,认为确实为鬼斧神工神工之作,因而咏下了“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壮丽诗句,而飞来峡的美妙风光,也就名垂古今。 

  游览 

  飞来寺在之飞来峡右岸,又名峡山寺。从山门前到寺背后的峰岩,有江边台石、飞来古寺、爱山亭、飞泉亭、交影亭、狮子石、归猿洞等十余处佳境。

  沿着“径曲林幽”直上,便见一间殿宇,门前石坊矗立,上刻“第19福地”。这里“山水奇绝,层峦叠谳,幽洞澄潭,白练飞云,嘉木异卉”,不愧为大自然风光“福地”。 寺内有苏东坡当年的钓台和他的《峡峙》诗。飞来寺殿宇巍峨。步入山门,正中是大雄宝殿,两翼的建筑物依山顺势排列;左侧为帝子祠、精舍,右侧为万丈楼、六祖堂、禅房。正门分三进,大雄宝殿后面是带玉堂和观音阁。

  飞来寺与韶关的南华寺、鼎湖的庆玄寺,合称为岭南三大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