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境内 >> 景区 >> 开平碉堡
 开平碉堡简介

开平碉堡简介

  概况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无碉楼不成村”,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略统,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四处躲避,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家眷安全,财产不损,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

  开平碉堡村落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近代,中国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多带被动色彩,像香港、澳门等地留存的近代建筑,是典型的殖民地文化,而以开平为中心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文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四大侨乡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这些多姿多彩的建筑元素在开平民间自由、大胆、和谐地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气候特点

  开平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年均气温21.5度,年降雨量 1700 - 2400毫米,是旅游度假胜地

  开放时间

  8:30--17:30(景区内各景点开放时间稍有不同,详见分景点)

  联系方式

  管理处:广东省开平市碉楼文化办公室
电话(传真):0750 — 22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