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北10公里是桐梓县城,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是川、黔两省必经之道。
娄山关地处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国防大学现地教育点。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北渡乌江攻占遵义后,红军先头部队乘胜向北追击,1月9日在娄山关击溃黔军两个团,进抵川黔毗邻的桐梓、松坎、酒店垭一线。红军以大娄山脉为屏障,阻击北犯之敌,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指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在此与黔军王家烈部激战,敌我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2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在桐梓击溃黔军第四团后,重占桐梓县城,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2月25日红军三军团十三团向娄山关疾进,上午九时,在娄山关关北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遭遇,敌且战且退,占领关口要地,据险扼守,娄山关战斗打响。
红军一、三军团在彭德怀军团长、杨尚昆政委前线统一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采取正面仰攻、两翼迂回的战术夺取娄山关。
娄山关是遵义的天然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回师黔北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蒋介石命其部队死守三天,待兵增援。
红三军团十三团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派二营沿盘山公路隐蔽攻击前进;另一、三营从南溪口出发,抢夺娄山关制高点--点灯山,抢先占领山顶,控制有利地形。接着向敌人大尖山阵地发起攻击,与敌反复争夺,拉锯5、6次,形成僵持局面。
当晚,红三军团十二团从桐梓县城赶到南溪口增援。第二天拂晓,红十二团接替十三团正面仰攻,展开正面夺关战斗;坚守点灯山的红十三团一、三营也由点灯山向敌人大尖山及马鞍形阵地发起攻击,两面夹攻关口大、小尖山阵地。敌人不甘心,在薄雾的掩护下组织敢死队反扑,企图夺回失去的阵地,并拼死固守待援。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一团从桐梓经娄山关东侧石炭关大迂回至板桥,击溃援敌黔军第十五团;红三军团十一团从红花园大迂回至板桥,夺取黔敌杜肇华旅指挥所;红三军团十团也从西侧小迂回至关南黑神庙,断敌关口退路。战斗至26日午后,在红军大、小迂回截断后路,敌增援无望的情况下,关口上的敌人才撤出阵地,抄小路逃逸。红军终于夺取娄山关,彻底打破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压迫至娄山关以北、长江以南狭窄地带而消灭的美梦。
娄山关黔敌大部被击溃,留下满山遍野的尸体和遗弃的枪枝弹药。红军挥戈南下,在高坪、董公寺一线,又击溃黔敌三个团的阻击。于2月27日晚,再占遵义城。28日红军又与从乌江南岸赶来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五十九师、九十三师激战于红花岗、老鸦山一线,歼其大部。敌人仓皇南逃,我军乘胜直追,直到乌江北岸,胜利结束遵义战役。
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仗,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获敌人两千余人,枪支三千余支。遵义战役的胜利是遵义会议改变错误军事领导所取得的成果。
娄山关战斗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娄山关因此而彪炳史册、名闻天下。
娄山关风景区以人文景观取作画,文物古迹众多,既有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又有统治播州700多年杨氏土司各类建筑遗址。景区分为乌江渡、播雅天池、红花岗区、凤凰山、海龙屯、娄山关、天门洞、夜郎镇等8个景区和8个独立景点,面积350平方公里。
气候
遵义娄山关景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3℃-18℃,最热月7月平均25.3℃,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遵义一年四季皆可游览,景点对季节也无特殊要求以“凉爽大娄山、自然美生态”著称。这里的瀑布异常密集,非常清凉。
开放时间
全天
联系方式
0852-665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