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厂铺
旋厂铺历史旅游区
旋厂隋唐古城。谁曾想到,大山深处,蕴藏着一段1400多年历史的沃土。站在高山上,纵目远眺,绵延起伏的玉瓶、青龙、香炉大山似如渔翁撒网,蜿蜒环绕古寨,仿佛被盘古氏用巨斧劈过似的,好如渔翁撒网,蜿蜒环绕古寨,山峰林立,重峦叠嶂,峭壁千仞,溪谷幽深,林木苍翠,云雾沿山腰环绕似白绸轻飘曼舞,好如万朵莲花聚集。层层叠叠的小青瓦古城,静静地栖息于翠绿掩映之中,和蜘蛛网似的自然溶洞之上。从溶洞中冒出的冷气环绕房间,好如空调,同时,自古是当地黎民躲避兵乱之所。在一片绿色葱茏,缓缓溪水间,有一座约16米高的惜字亭古塔,筑于临田畴之石盘上,极华丽亦极壮观,则历史似的、眼睛似的看着岁月潮起又潮落。涓涓细流,大小暗溪、从池水出,汇成蛟溪,水环古桥(宋代古桥),五尺官道,历经沧桑,曲折蜿蜓而绵延。曾经有过多少来往于乌江、思州(今务川)、龙泉坪长官司(今德江龙泉乡良家坝村)之间的达官贵人、商人、文墨志士,在这大山里而又古朴的古寨中小憩,使这里商贾云集、人气兴旺、文化发达,同时,将外来的先进文化沉积在这块土地上,积淀着深远的文化历史内涵和古朴的美感,使人感觉到一丝心旷神怡的情感和历史的奇迹。
由六庭院四巷道组成的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古城,依山面水而建,上中下分布,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纵横扩展,浑然一体,整体布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显示出这方土地曾经的和谐和凝聚力。鳞次栉比的青瓦屋面从山脚一直往山颠延伸,那些高低不等的青石道路两侧石墙,“凹”型、“回”型的三合院、四合院,似如走龙的巷道,陌生人进入其中往往分不清方向,找不到出口,使人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置身其中,你会联想到这些布局,这些高墙大院,是否与防火和防卫有关。透过那些弯曲的表面,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懂懂老式房屋,青石阶檐、青石院落、封火墙中与主体建筑不在一条轴线上的龙门,土家家具,藤箱竹篮,织锦刺绣,古色古香、儒雅精巧。建筑选材用料优良,勾榫斗角结构精细,通直圆满的房柱、大梁,厚实的椽、檩、檐、枋、板,数百年而下犹无萎靡衰朽之态。门窗雕刻奇花异草、珍禽瑞兽、神话传说,如竹梅双喜、和入万年,招财进宝,麒麟送书,百事如意等等,工艺精美,富有追求吉祥如意、和谐美好生活之意,保存完好而富有宗教文化和土家文化的栏板石浮雕,技艺精细,造型美观。那刻有莲花图案,长约5-6米的如意阶檐石、院落中与正堂垂直而铺,四围镶边呈方形的天书,以及横向对缝、纵向错逢、行宽约等墁铺的青石院落,双层莲花坐的垂瓜柱厢房,无不孕育着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从这些繁丽的雕琢绘饰,房屋布局,可以解读到这里的土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巴楚文化相互撞击而融合的结晶,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繁荣和丰富的民间吉祥物语。
这里的地平线上深藏着一段辉煌之梦。穿行于这些规模宏大的宽不足2米多的青石板道路,驿站、寺庙、古塔、书院、一排排民居基石之中寻找文脉,能感受到深邃而又厚重的历史气息,阅读这一块块,历经沧桑的碑序,能体味到这里曾经文化教育、宗教文化的稽留与发达,仍在秋风中固执地追忆往昔,那高墙深院的富庶与繁华。
香炉山田园风光。香炉山系唐、宋、明、清时期的名山,据明代《嘉靖思南府志》载:“香炉山在旋厂,山势巍峨,昔人留题甚伙,原载黔南古志”。对许多现代人来说,相当陌生,然而它同这里的生命与生存紧密相连,它不光养育了这方土家人,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亮丽的田园美景。同时,在这方土地上留下了古老而富有土家特色的民族文化。香炉山东麓之下,建于宋代而一线横向铺开,沿条条山岭层层向上延绅,交江成一整片而有万亩的良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其形如月,或如盘,或方或长,或大或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叠银带,夏翻绿浪,秋垒金阶,冬盘巷龙,线条行云流水,气势磅礴壮观,在天地间勾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打闹歌又称薅草锣鼓,艺术家们又把它称为田间舞蹈,是土家族的独特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的巴人。每当阳光和煦、雨量充沛的初夏时节,在绿浪翻滚的万亩梯田和玉米地间,蓐草打闹锣鼓声随处可闻,田土间劳作者,小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两表演者一边敲锣鼓,一边领唱,时而在前面边敲边跳,时而在后面边唱边舞,歌手嗓音宏亮,朴实粗犷,曲调高亢悠扬,热烈欢快,有时对唱之间加上对白,说唱相间,其唱词清闲自然,对白风趣幽默,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舒心开怀,干劲倍增。打闹歌的唱词十分丰富,大多来自于民间,通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文学手法,音韵流畅、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田土就是舞台,歌舞就是劳动,劳动也是娱乐。艺术与生活、劳动结合得如此紧密,水乳交融,诠释着土家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令你陶醉,令你无比兴奋。
楠杆、旋厂旅游区处处蕴藏着无数奇妙的景致,还等待着人们的去领略去游历。无论是雄伟高大的煎茶烈士陵园、平原“黔北特委”旧址,还是宋代古墓群,一品洞天,湖泊、溪流、溶洞、古寨、田园无不一步一景,处处风光,会让你摒弃生活中的烦恼,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一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