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响堂石窟简介

北响堂石窟

  石窟始凿于北齐年间(公元550——577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现有16窟,大小佛像4300多尊并有大量经文,雕刻,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宝库,在我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北响堂山石窟位于矿区和村东,北鼓山西腰,现存石窟9座,大小佛像72尊,其中南、中、北三大窟为北齐王朝开凿。三窟中以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该窟进深11.8米,宽13米,高11.4米,置塔形柱三面开凿一大龛,正面龛内一佛两菩萨,正尊坐佛连座通高5米,佛背光浮雕塑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期间,生动活泼。塔柱上窟壁共凿26个列龛,列龛由弓形楣梁、垂幔、龛柱、覆钵等组成,雕刻细致,钵顶雕塑华丽的大型火焰宝珠,窟的整体部局,装饰,显示北齐时期的高超雕刻艺术。

北响堂石窟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彭城滏阳河源头北侧山腰,现存七窟,均凿于北齐,大小造像3588尊,其中千佛洞最为华丽,窟外整体外观为覆钵塔形。窟前设四柱三开间前廊的仿木结构建筑,其斗拱窟檐以上凿大形覆钵,钵中央雕展翅欲飞的金翅鸟,上雕宝珠,钵两端饰卷云状山花蕉叶,这一保存完整华丽的装饰,十分罕见。窟内进深3.6米,宽3.9米,高3.7米。前壁满雕塑千佛,其它三壁又凿一大龛,内均一佛二弟子两菩萨。壁上部也各雕千佛,下设基坛,窟顶微隆,雕莲花和八尊伎乐天,形象生动形象美观,堪称时代佳作。石窟附近有古塔,靠山阁楼,寺院殿宇等附属建筑群。另有称作‘小响堂’的水浴寺石窟,位于北鼓山东麓,与北响堂隔天宫峰东西相立。现存东西两座石崖,两处摩崖造像,两座北宋经幢,水浴寺的前殿等。响堂山石窟,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可与三大石窟媲美。

北响堂石窟

  北响堂石窟洞窟包括:

  大佛洞
  (又称大业洞)该洞是南北响堂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石窟。宽13.3米,高12.5米,为正中方柱三壁三龛式建筑形势。正中释迦牟尼坐像高3.5米,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四壁纹饰华丽,并凿有塔形列龛。堪称南北响堂雕刻艺术的杰作。

  唐洞
  开凿于唐代五周时期。为三壁三龛式结构。正中为弥勒佛,左为燃灯佛,右为释迦佛。这与一般排列方式相违,传说武则天自称是弥勒下世,故将弥勒佛供奉正中,而让释迦佛居右。门券为清代砌筑。

  大业洞
  开凿于隋代大业7年,故名大业洞。龛形为内圆外尖拱形龛,为响堂山唯一的隋代石窟。

  刻经洞
  为三壁二龛式龛,顶部为浮雕莲花藻井,洞外为仿木结构屋檐的覆钵塔式。洞内外刻满经文,字体刚劲雄伟,是研究佛教和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旁有石碑,碑文记述了北齐天统4年至武平3年(568-572年)唐邕写《维摩谒所说经》等四部经书之经过。

北响堂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