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境内 >> 景区 >> 山西绵山
 龙脊岭景区简介

龙脊岭景区

介子推母子雕像

龙脊岭

龙脊岭

  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该景区以介之推文化和道教养生为主线,有龙涎泉、龙须瀑、介之推母子巨型雕像、雷祖殿、真武殿、八卦园、仰止亭等二十余处景点。龙涎泉、龙须瀑是当年李世民屯兵绵山受缺水之困得龙水而名。子推母子塑像生动传神,再现了当年介之推偕母归隐绵山的情景。督战台、插旗石等历史遗迹讲述了秦王李世民当年布兵督战的故事。绵山的精灵之气吸引了众多的仙家、圣人,仅此处就有伯子常、彭祖、子乔、华佗、汉钟离、吕洞宾、陈抟等历代前贤的修行洞十余处;并用碑石图文对他们的养生功法做了简明生动的介绍。岭上景行、仰止石亭造型独特,做工精细,堪称精品。

龙脊岭上暖融融

  龙涎泉

  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对峙,屯兵塔岩头,受到缺水之困。忽见龙脊岭云雾蒸腾,隐约看见一条神龙口吐圣水而出,顿时泉水潺潺,汇成瀑布形似龙须。李世民大喜望外,遂命为龙涎泉和龙须瀑。唐贞观十五年(640),李世民到绵山谢雨行至此处,不由想起当年神龙吐水解困之事,便命魏徵在龙须瀑前建坊建亭,以谢神龙赐水之恩。后魏徵命为谢恩坊和谢恩亭。

  双龙峰

  对面这座山峰,形似高高昂起的龙头,所以这里叫龙头寺.攀援至山顶,可见一龙蜿蜒盘旋,龙尾经绵山九曲十八弯直至山下牌楼;另一龙龙尾至中岩.二龙于此交汇。唐贞观十五年(辛丑),唐太宗李世民来绵山谢雨,至灵溪寺极目远望龙头寺,遥想当年与宋金刚作战经神灵点化转败为胜的情景.正想着天空中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就见此处两龙腾空而起,盘旋于空中,顿时人间普降甘霖。随行的人们欢呼跳跃,李世民兴奋之余也忘了避雨。不一会儿,就见那二龙落于此地。李世民于是对天喊道:“真乃龙头寺也!”从此龙头寺这个地名被正式沿用下来。随从将他淋湿的龙袍搭于山下灵溪寺的槐树上,那树也被人们称作“龙槐”。

  龙抬头

  唐贞观元年(626),唐太宗李世民抚佑四海,居安思危。二月初二,梦中见绵山龙头寺现一神龙,目望欢呼雀鼠谷大战胜利的众百姓将士,不断颔首。李世民不解其意。忽一老者飘然而至,言道:“神龙显现,主大吉。龙头高抬,国运昌盛。神龙护国,吏清民安。即日登高,步步迁升。民食甘味,饮圣泽。繁荣盛世。”言毕同龙飞升。太宗醒,回味梦境,御笔诏告天下:二月初二为龙头节,百姓此日沐浴净发,食护鳞饼,登高至龙头寺,并于高处食麻糖,饮龙涎圣水泡菊花茶。取老者言中之意。之后,唐室数位帝王上绵山登上绵山龙脊岭回顾此俗。从此二月初二妇女不动针线之俗流传至今。

  介之推母子塑像

介子推母子雕像

  塑像高9.9米,寓意1999年落成。该像造型古朴典雅,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介之推母子的气质和神韵,是绵山的标志,也是介休的标志,在108国道上遥望可见。

  龙脊亭

  这条山脉宛如一条巨条,蜿蜒曲折,直伸绵山深处。山峰连接犹如龙脊高高耸起,因亭建于其上,故名龙脊亭。

  寒食斋匾额 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所题.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此额是板桥在河南任职时题写。

  绵山赋

  作者宋廷魁,清代诗人、书画家,介休张良村人,号竹溪山人,著有小说《粉妆楼》,戏曲剧本《介山记》等。戏剧《介山记》共二十四折,第一次以戏剧形式反应了介子推的故事.由于该剧立意新颖,故事曲折,唱词生动,故清代戏剧理论家方苞曾评价“大有推翻文坛,踢倒词案之势”.近代京剧大师马连良的《火烧绵山》演出本就是在《介山记》基础上形成的。

  屈原咏介子碑刻

  屈原(公元前340—278),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官居左徒、三闾大夫,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1953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此诗摘自《九章、惜往日》,题目为编者所加.其内容为介之推被焚后,晋文公封山, 回忆割股往事,换上素服顿足哀号的故事.介之推的事迹能被同一时期的伟大诗人咏颂,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学内容之一,雄辩地证实了绵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曾写到过介之推。

  介之推不言禄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先后四次提到“绵上”,并专述“介子推不言禄”,足以证明介休来历和介之推故事的真实和久远。文中作者以精炼生动的对话形式塑造了介之推母子的高大形象,为后世广为传诵。

  彭祖打坐洞

  彭祖是被古代历史学家尊为"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孙子, 著名的老寿星。他未成仙时曾游历绵山。见这里山环水绕,紫气蒸腾,便在此凹崖下打坐。一日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正在打坐忽觉身后有一股神力,接着就听到山崩地裂之声.一看,原来的小凹竟变成了现在的大崖.更为奇怪的是他抬手风起,挥手雨落,全身好象退了一层皮.他明白这是得了返老还童之术。后来他常用这些法力除妖降魔。绵山脚下的百姓也常来此祭拜,个个寿而不老。李世民于贞观十五年(辛丑)上绵山谢雨,路过一个村子,见迎接者皆为百岁老者。于是把此村赐名为“长寿村”。

  子乔成仙洞

  王氏家族祖先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周灵王,公元前571年即位.王子乔生而神异,自幼好道,喜欢吹笙,声如凤鸣.他仰慕介之推的高风亮节,于晋平公元年(甲辰)四月初八入绵山修行,在此洞中打座.后成正果,跨鹤升天。王家子孙每年都要上山祭祖,渐渐在山脚下建宅定居。后王氏家族扩散到全国各地。

  史公求仙洞

  史记事是明代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在任期间开渠引水,兴修学校,赈济灾民,很得人心。万历二十七年(乙亥),介休常有瘟疫流行,史公心急如焚.后经道士指点,来此求救民之方。见洞中有一老者端坐,他纳头而拜.拜毕,见一张太极八卦图隐若现,在八卦的乾位有一塔。史公连夜赶回县城,根据洞中所见绘制了一张塔图,后百姓自发建塔。从此瘟疫很少发生。现史公塔仍巍然屹立。

  介象打坐洞

  介象,魏晋人,从小慕仙好道,经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气之术,只因苦于不遇名师,于是遍历山水。当他得知绵山乃群佛众仙聚集之地时,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寻访名师不获,加之连日奔波劳累之至,倒地而睡。朦胧中觉额上有阵湿热,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斑斓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灵性,见他醒来便扬长而去.介象预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继续前行,突然眼前现出一妙龄少女,楚楚动人.介象纳闷,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随手拈来丹经一卷,递于介象,言道:“你虽然悟性较好,但是血食之气未尽.须断谷三年;赐你一书,望用心研读”,说完飘然而去.介象于是在此苦心修行,终于修成隐身术, 后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现忽没,忽有忽无,变化鸡、石、草、木,还不时给附近百姓铲除盗贼.当地年轻人跟之来到此洞,拜他为师,隐身术遂广泛传开。

  玄虚子修行洞

  玄虚子,南宋人,从小慕仙好道,出家后曾为汾阳龙兴观全真道士。后得知绵山为仙佛聚集之地,便于乾道元年(金大定五年)入山在此洞中修行著书。著有《玄虚子鸣真集》一卷。

  钟祖洞

  钟离权,又称汉钟离,坦胸露腹,大眼睛,红脸面,头上扎着两个丫髻.他为汉时将军,兵败后逃至山谷,遇东华先生传他金丹火候,金科灵火,又往崆峒山访道。太上老君身骑青牛,手执宝扇,立于面前曰:“普济渡世,绵山养功。”钟离来到这里,见紫气缭绕,故在此洞中修行,终于练成八段锦道功。后又往返于崆峒山、绵山两地,普济众生。八段道功集治病养生为一体。

  吕祖洞

  吕祖为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仙人。他姓吕名岩,字洞宾,号“妙通真人”,全称“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又称纯阳子.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被奉为“北五祖”之一.《夜航船》记载吕洞宾“黄梁梦”醒后,拜汉钟离为师,祈求度世之术。汉钟离想考考他是否真心学道,于是十试吕洞宾.见他生死财色,都不动心,皆以平常心对待。汉钟离极为满意,唐武宗四年(甲子),吕弃儒从道,于是师徒二人结伴游历山水, 度化有缘之人。游到绵山时,见这儿仙雾缭绕,紫气东升,于是入山修道。汉钟离传他大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吕洞宾就在此洞辟关练功,终于修行得道.后吕洞宾游至华山,又去了九华山,有人见他身态矫捷,穿梭在三山之间,如履平地。

  陈祖洞 陈抟,北宋初道士,早年熟读《诗》《书》《礼》《易》等儒学经典。后求仙访道,隐居在武当山辟谷二十余年,学习了道家内丹气功。后移居华山云台观,与吕洞宾为友。乾德二年(甲子),陈抟来介休绵山修道,在这里观测天象,创制了无极图。成仙后由绵山五龙将其捧回华山。华山至今留有五龙桥,那龙即是绵山五龙。

  华佗洞

  华佗,字元化,安徽亳县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刻苦勤学,见穷人生病无钱医治,于是立志学医。为拜访高人名士,他走遍名山大川。永康元年(戊申),华佗走到绵山。这时天色将黑,便借宿在山中。晚上,他迷迷糊糊觉得自己在庭院里散步,忽然一道金光闪过,见一位老者飘然站立空中。他觉得此人来历不凡,正要上前请教,那老者说道:"治病为标,养生为本".

  唐营

  唐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在绵山雀鼠谷大战刘武周时,曾在绵山安营扎寨。寨上帅旗高扬,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北方七面皂旗、西方七面白旗、南方七面红旗),迎风猎猎。四周有诸多兵士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十分威武雄壮。唐营依岭而上,设有三道关隘,第一道为硬弓强弩,第二道为擂木砲石,第三道为长枪大刀,葛藤盾牌。此处设有中军帐,为李世民议事处。陈列有虎威椅、虎符、令牌、令旗;李世民佩带的宝剑、使用的青龙大刀;军事地图等。四周设有前、后、左、右军帐,陈列有文武大臣裴寂、程咬金的兵器、兵书及军用品等。唐营一排排兵器架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锃光瓦亮,一个个守营军士全身披挂,威风凛凛。

  烽火台、指挥台、信号台

  巍然屹立,五步一台,十米一烽,指挥台高悬帅旗,四周布满手执长枪大刀的军士。唐营计有烽火台、信号台十余处,指挥台三处。

  傍晚时分,一串串号灯彤红高悬,帅旗、战旗、旌旗猎猎。偶尔传来几声战马嘶鸣和几声清脆的巡营梆鼓。龙头寺吊桥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世民的千军万马当年均由此入营,森严壁垒,固若金汤。

  唐营观夕照

  当日落西山时,一轮红日红艳欲滴,举手可揽。在此拍照留影,如双手捧日。落日的余晖里,火烧云天边斜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真是神灵造化,天下奇观。

  真武庙

  中央供奉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是北方的荡魔大神,尊神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头罩圆光,降妖除魔时赤脚踏龟、蛇二神将,异常英武。左、右为周公元帅、桃花元帅,掌人间前生后世,为真武神君记载三界善恶。龟将为圣水大元帅,蛇将为圣火大元帅,且执掌长寿,是真武大帝的护法神将。出了正殿,南北两侧配殿里供奉的是二十位神将。

  李世民称帝后百业待举,取吉祥年号时,他忽忆及绵山真武大帝和关圣帝君显灵,对李唐的垂佑。便取谐音定年号为“贞观”。

  八卦园

  唐武德三年(620)春,秦王李世民率兵与突厥所封定扬可汗刘武周部宋金刚在绵山下雀鼠谷作战,被宋用截粮断水之法打败。李世民慌乱中来到绵山塔岩头,发现此处为一军事要塞,思索如何破敌,久久没有良策。入夜,他困顿至极,不觉伏案而睡。恍惚中,白日所站之石隐隐作响,慢慢裂开一道长缝,一部兵书赫然出现眼前。他喜出望外,连忙取出细阅,不禁大喊一声:“真乃天助我也!”随即惊醒。回想梦中情形,兵书中布阵用兵之法历历在目。于是,按照天书中的方法布成八卦阵,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为李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八卦园名即由此而来。

  布阵图

  石上的八卦阵图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但仍依稀可见。附近还有插旗石、真武大帝的脚印等遗迹。世人无不叹其神奇。

  督战台

  是当年李世民布阵督战之遗迹。此遗迹以及新恢复的垛墙、中军帐等,组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唐营”景区。

  “云蒸”、“霞蔚”牌楼

  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三代帝王师祁隽藻,博学多才,能文善诗,明义达理,著有《勤学斋笔记》等。他崇仰介之推的高风亮节,来绵山凭吊时,见龙脊岭风景秀丽,瑞云飘祥,遂令人建造这两座牌楼,并题写了匾额。

  龙脊岭

  此处是绵山暖冬游的最佳去处之一。以石亭为界,前后十米之隔,温度相差十度以上。这里为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地,有十三处仙人修行洞。仙气缭绕飞泉流瀑,遍布天然林木和天然草地,还有绵山特有的绵柏、插柏、龙柏、凤柏、象柏、子母柏等,松柏苍翠,是天然的森林氧吧。这里的柏树、柏子、柏叶、柏木、柏子壳,先人称为仙药,能安神补脑,清热败毒,软化血管,抑制癌症,疗效极佳。此处是彭祖、陈抟、汉钟离、吕洞宾等历代仙家修行之地。相传这些仙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登高不粟,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修德有道,与物皆昌。”春秋以来,在龙脊岭打坐修行成真的仙人弟子有数百名,有十八位历代帝王在此养功,平均高寿80多岁。现有他们的《百岁秘诀》、《长寿歌》等养生法13篇,赞扬这里有灵气的诗作23首。据后人统计,此处有仙人、皇帝、将相、名人各种养生法180多种,碑刻展示的养生秘诀有90多块,历代计有4000余人在此修炼得以长寿。

  景行亭、仰止亭

  清雍正元年(1723),介休籍人常三立、常三书兄弟进京赶考前来绵山拜神。行至龙脊岭,忽见祥风缥缈,金光罩山。一老者降至面前,曰:“学业已就,应试必中。”随之化青风而去。应试后,三立任湖南桂阳知县,三书任广东开干知县。后返乡探亲时,兄弟俩捐资修建了这两个石亭,并定名为“景行亭”、“仰止亭”。

  子常洞

  伯子常为介之推之师,曾在此处修炼。介之推隐居绵山后,伯子常晨来呼子推曰:“可去矣。”介之推乃随伯子常出游。三十年后,介之推在东海卖扇,后不知所往。

  范仙洞

  明代高道、介休籍人范荣,曾任江西兴国县令。后拜张三丰为师学道。介休善男信女曾为他建神仙庙。范荣以双修丹法为生,内容有武术特击、气功吐纳、内功导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