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境内 >> 景区 >> 山西绵山
 介公岭景区简介

介公岭景区

  

介公岭云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西汉刘向著《列仙传》开始,介之推便被奉为道家之神,介公岭便是介子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介之推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县、节、俗铭记的历史名人。有哀号坡、绵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莲叶泉、白鸦山、如意泉、鱼龟山、避火洞、思烟台、足下亭、介公岭、柏树岭、介公墓、慑神石等主要景点。鱼龟山,谐音于归,是介之推的归隐处。思烟台记载了晋文公焚山,有白鸦绕烟而噪,使火不能焚的故事。哀号坡、足下亭,讲述着晋文公面对枯木余烟,用烧剩的木头制成木屐穿在脚上口呼“足下”顿足哀号的往事。介公墓建于2000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居高临下,放眼眺望,古晋国山川尽收眼底。墓依山而建,有元、明、清历代墓碑数通。介公祠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祠。山顶还有李姑岩、铁瓦寺、竹林寺、银空洞、五龙庵、茅庵、摩斯塔等重要景点。

  千百年来人们称介公岭为风水圣地。这里四面环山,前沟后川,左泉右谷,松柏苍翠,山花烂漫。雨霁,在此观云海,云雾苍茫,如万马奔腾,海市蜃楼。上看天堂仙境,平看白纱遮山,下看寺庙金壁辉煌。早晨云中观日出,一轮红日似一颗火球,渐渐冲淡层层云雾,喷薄而出。傍晚云中观日落,余晖虚无飘缈,火烧云似大红绸缎天边斜挂。有时还可看到山脚下大雨滂沱,山腰间阳光普照,山顶上云雾缭绕三重天的奇特景象。

  鱼龟山 经过艰难跋涉,介之推母子终于走出狭谷,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远处半山腰上有一山岩酷似鱼形,与之相对称的另一山岩又酷似龟状.子推不禁想到了《诗经·螽斯》中"子之于归,宜其室家”的名句。“鱼龟”与“于归”谐音,“宜其室家”意为适宜于在这里建屋安家。这岂不是告说此处就是自己结庐隐居的地方?但又想到“子之于归”多指女子出嫁,又有点拿不定主意。介母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说:“我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女子出嫁是找到了归宿,你我找到了隐身之处岂不也是归宿?”一番话说得子推心明眼亮。从此母子二人便在此搭建草屋安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起了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晋史乘》说《诗经·伐檀》“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就是此时介之推母子生活的写照。

  介公祠 在这八百二十级石阶之上,鱼、龟山岩之间,那窟巨形岩洞,便是介之推的享祀处——介公祠。祠内正殿主要供奉有介之推、介母及邻人解张的金妆塑像。两边偏殿中绘制有反映介之推生平的精美壁画,并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咏介子的诗词条幅。介之推被奉为道教之神,从西汉刘向所著《列仙传》开始,两千多年来世代供奉,香火不绝。

  柏树岭 介公祠上方是一个方圆约10华里的山头,因各种形态的古柏参天拔地,郁郁葱葱,人称柏树岭。黄山以松树称奇,绵山为“柏树王国”.有堪称全国柏树之王的秦柏,有植根于山崖半腰的龙柏,还有难以计数的虎柏、凤柏、象柏、鹿柏……更令人叫绝的是象征介子与介母的"子母柏".柏树岭又是岩谷、岩沟、岩上的交汇处,在此可以放眼绵山的前山、后山和山巅,使整个绵上山一览无余。

  介公墓 由介公祠而上,到柏松岭上方中央,有一个圆形山丘,那就是介公墓。它居高临下,放眼四望,晋国山川尽收眼底。这是晋文公命随从收集介之推的遗物,依山为墓而建的。墓地松柏长青中残留有火焚的遗迹,并有元、明、清历代墓碑数通.以上介公祠、思烟台、足下亭都是当年晋文公为缅怀贤臣介之推而下令修建的。

  哀号坡 晋文公即位之后,忙于政务。一日,看到解张等人写的《龙蛇歌》,才想到封赏竟忘了介之推。晋文公元年(乙酉)率领文武随从来到绵上山中寻找,但不见一点踪影。随从中有人说:“介之推是位大孝子,如放火烧山,他为不牵累母亲,定会从山中走出。”重耳一听言之有理,便下令三面举火。谁知子推母子初衷不改,宁死不肯出山.大火熄灭后,晋文公面对枯木余烟,触景伤情,便命随从捡起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足下!”随从人等也都争先效法,哀号声此起彼伏,响彻林野。于是“哀号坡”的名称世代相传,对尊敬的朋友称“足下”的习俗也由此产生。穿木板鞋的习惯不仅曾风行国内,而且传到了日本等国。后来人们为避免提到这段伤感的往事,“哀号坡”也写作“艾蒿坡”。

  寒食诗碑 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把绵上田做为介之推的祭田,并下令于介之推忌日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从而逐步形成了寒食清明节.此后寒食之风流传海内外,千百年而不衰.诗碑刻有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苏轼、张商英、李清照等历代文人题写的寒食诗词共二十余首。这是一份颇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学习和弘扬介之推精神的生动教材。

  慑神石 当年晋文公寻找介之推不获,攀山越岭行至这里时浑身困乏,见路旁青石嶙嶙,林木阴翳,竟忘了自己行走在杂草丛生的小路上,突然脚下一滑,幸由鹤鹿护驾,才使他免于摔下谷去。待群臣赶到时,鹿鹤一闪而逝。文公惊恐之余方知是神灵在暗中护佑,于是便在这里塑鹤鹿。路边的这块石头则被叫做慑神石。

  五怪石 子推一路艰辛,刚到这里,便见虎、豹、狮、蟒、狼成群地站在高台上嚎叫。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他想起文殊天尊点化之语,横下了一条归隐之心,背起老母向猛兽冲去。果然到虎旁时,虎不见了,只留下一块酷似虎形的石台;到狮子旁时,狮也变成了狮子石。原来这是文殊天尊为考验介子所布的五兽图,同时也是暗中指给他归隐的路线。

  足下亭 为怀念往事,凭吊前贤,后人在晋文公顿足哀号“足下”的地方建起了“足下亭”。亭中碑石刻有南朝宋代刘敬叔所著《异苑》中的有关记载:“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晋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始此。”

  雅韵亭 介之推是历史上唯一受到“诗经”、“楚辞”赞颂的历史名人。清代康熙年间介休举人降纬,一向崇敬介子,曾专程上绵山拜介公祠,以“九章颂大德,雅韵为哀鸣”诗句称颂介之推,并筑亭以记之。

  绵山碑林

  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把绵上田做为介之推的祭田,并下令于介之推忌日家家禁烟火,吃冷食,并于寒食节次日植柳树以做纪念。从而逐步形成了寒食、清明节。此后寒食、清明之风习流传海内外,千百年而不衰。绵山碑林集有历代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等,将相如魏征、张良,文人名士如贺知章、郭泰以及当代百位名家书法之精品,碑林形式奇特的两面碑、四角碑、六角碑和八角碑,刊刻有名流雅士,清官廉吏,将相帝王吟咏绵山仙境、介子高风的诗词名篇,分别寓意:天地二仪含生,国运四时通达,乾坤六合和顺,圣迹八方来朝。书法作品有大篆、小篆、汉隶、魏碑、楷、行、草等字体,兼容了颜、柳、欧、米等多种书法和流派以及印章形式。

  万寿图

  为华夏文化奇观,集中国传统书法之大成,将一万个不同写法的寿字集为一体,寓意游人延年益寿,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

  神仙石林

  东汉三万名太学生首领郭泰为弘扬介子精神,于东汉年间修建迎贤坊,并至介公祠拜介公,顺路至哀号坡。忽见介公墓前灵光四射,山谷山岭云雾飘忽,似有众神遥拜介公。郭泰见状忙率众跪行大礼。少顷云雾淡去,众神所立之处,石林竖立。后人称为神仙石林。

  一掌山

  晋文公闻子推偕母隐居绵山,便派人上山四处寻找。路遇一樵夫,便问子推去处。樵夫歌曰:“前遇一掌山,上旋几道弯,攀至绝顶处,子在白云间”。眼前所见形似手掌的山石,便是当年樵夫歌中所言的“一掌山”。

  子母亭、子母石、呼介石

  晋文公二年(前635),文公重上绵山凭吊介之推。来至介公祠前,恍惚中见前方有大小二亭,隐约见子推母子在亭中端坐。文公急忙上前正要问话,但二亭与子推母子均无踪影。却闻有呼叫声:“子推,可去矣!”又听子推应曰:“师父,别来无恙!”晋文公闻介子之声,老泪纵横,悲呼:“贤卿何在?”文公呼声,感山动石,就见二石立于面前。一石似介母依子而坐,人称子母石;一石形如伯子常呼介子之状,人称呼介石。

  文公见介之推及母于此处亭中端坐,便令人修此二亭,谓之子母亭。

  省世石

  晋文公二年,文公重上绵山凭吊介之推,于介子所居洞中发现几片书简,上面写有:“省刑敛,宽商农;尊王室,攘狄戎;睦秦邻,抑强楚;盟践土,霸业成”24字,文公百思不得其解,信步至此,坐于石上,细研书简心中一亮:“简中之语岂非吾日后安邦定国之策略?”故称此石为“省世石”。

  莲叶泉

  东汉文学家蔡邕敬仰介之推,上绵山凭吊。行至此处,看见一泉形似莲叶,泉水汩汩,顿时想起屈子《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已矣兮,苟余情其信芳句”。故命人将此泉修整,名为莲叶泉。

  白鸦山

  据《王嘉拾遗记》载,文公放火烧山,有白鸦围绕介之推母子二人飞翔,使火不能焚。那白鸦见介之推志守绵山,耿直廉洁,深受感动,遂留此地,永远驻守着这座仙山宝地。

  如意泉

  介之推母子归隐绵山,结庐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恰如《诗经》所述:“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然而荒山野岭,取水不便。一日,介子掘地成泉,泉形似如意,遂名如意泉。

  思鸦台

  是哀号坡上方半坡上的一座高台。说起它,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晋文公焚林以求介之推,有白鸦绕烟而噪,或集之推之侧,火不能焚。晋人嘉之,起一高台,名曰思鸦台。”宋神宗元佑二年,文彦博至此,读这段话后,深为绵山博大精神的历史文化所感染,令匠人将这段话刻在台基上,请大家观赏。

  足下亭

  为怀念往事,凭吊前贤,后人在晋文公顿足哀号“足下”的地方建起了“足下亭”。亭中碑石刻有南朝宋代刘敬叔所著《异苑》中的有关记载:“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晋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始此。”

  五怪石

  子推一路艰辛,刚到这里,便见虎、豹、狮、蟒、狼成群地站在高台上嚎叫。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他想起文殊天尊点化之语,横下了一条归隐之心,背起老母向猛兽冲去。果然到虎旁时,虎不见了,只留下一块酷似虎形的石台;到狮旁时,狮也变成了狮子石。原来这是文殊天尊为考验介子所布的五兽图,同时也是暗中指给他归隐的路线。

  金牛山 当年李世民敕建太清宫,隐约见太上老君在此讲经,旁边神牛随之。便随口说道:“此处为老君经台,可在这里建太清宫。”之后,太清宫就建在了他所指的地方。太上老君讲经时身边的神牛,也因迷恋绵山,化作金牛永远留在了这里。